2019 LINE Developer Day – Face Recognition Check-in Mechanism

Posted by clsung on Monday, December 9, 2019

人臉辨識是近年來非常流行的技術,如今幾乎已是深度學習的天下了,而這門技術的應用上,現在還是非常的火紅的話題。這次參加的 LINE DevDay,就採用人臉辨識當做報到的機制。

2019/11/20 報到現場實況

而在第二天,也安排了議程來說明 LINE (NAVER)是如何開發、設計與導入到 LINE DevDay 2019 會場的報到流程。

Speaker: Seungyoun Yi

由於我們自己也有在研究人臉辨識,也有用在 check-in 上(我們叫刷臉打卡),所以在第一天報到的時候,就有特別注意一下偵測的時間,以我報到的經驗,大約花了3~4秒(兩天都是),並沒有像官方宣稱的不到一秒,但搭配一直轉圈圈的 UI ,也並不會讓我感覺到等很久。實際體驗的時候, iPad App 上的圈圈會跟著你的臉部範圍動,所以可以推測時間是花在臉部特徵擷取(Facial feature extraction)或是特徵比對上。既然講到此,我們就先由講者的第二段(Face Engine)說起。

人臉辨識目前的作法都是 1) 偵測人臉 2) 對齊人臉 (alignment) 3) 臉部特徵擷取 4) 人臉特徵比對 。通常步驟 1/3 是相對容易的,而 2/4 就比較難了。 2 的問題是人臉的角度通常不會剛剛好,要正確定位眼鼻口眉毛並不是像一張面膜一樣貼上去就好(為了說明方便,實際上不是去定位這個是眼睛這個是嘴巴)。而 4 的問題在於,當資料庫愈大的時候,需要比對的資料就更多,計算量也就更大,要在短時間就做完,沒有硬體(如 GPU )的幫忙,通常就要在演算法上鑽研很深才行。所有會需要上線深度學習模型的團隊,都會想辦法去做 model size reduction/compression (without losing too much accuracy), NAVER 團隊同樣地也花了不少時間在做深度學習模型的優化。團隊的目標就是在行動裝置(也表示不見得有 GPU )上能達成即時的人臉辨識:Our standard is real-time in mobile CPU environment。由投影片的 16~55 頁有團隊的實驗成果,在此並不贅述。不過不像 Clova team ,並沒有看到團隊的論文發表,不太確定實際的成果為何?

回頭來講臉部辨識應用,不外乎 1:1 、 1:N 的應用場景,而即時辨識的場景對於 UX 的要求更是重要,對於刷臉報到來說,如果節省等待時間、辨識時的過場畫面(不會讓人感到不耐煩)、辨識不出的解決流程,其實這考驗主辦單位的場控能力,有 UI 呈現的地方,就會需要排演 SOP 。這次的報到入場我覺得還蠻順的,但是也可以感到 LINE 官方對於這個的重視,許多工作人員也跟在旁邊引導。

由演講可知,講者也是在第三段接著討論臉部辨識的核心實作到服務應用。這次的報到是有 App 的,配著投影片也可以看出是 Client/Server 架構的,由 Client (App) 負責做 Feature Extraction ,接著再傳到後端 Server 做比對。

由上面幾張投影片可以了解透過好的 UI/UX 設計,可以降低錯誤率,為什麼呢?因為對於臉部辨識引擎本身,它就是 API 有傳進來的臉部特徵就會去比對,如果前端的介面設計是什麼都往後面丟,那整體的效果就不會太好了,所以實務上不需要處理太多 corner case 的情況,就是把這些可能會出錯的,由前端的 UI/UX 來避免。當然,這不是說 UI/UX 就不用寫程式,像上面寫的眨眼偵測啦,或是角度,那些也是要開發程式的。以 LINE 在這次 DevDay 之前,也是做了幾次實地測試(Field Test),可以感覺出來他們是愈來愈有信心了。

已經有不少經驗了

照舊,放上一張圖當結尾(雖然我認為還要加上 UI/UX 才更恰當)。

Goal of AI